馬英九再訪陸有助于增進民眾福祉、累積兩岸善意
時隔一年,4月1日至11日,中國國民黨前主席、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再次訪問祖國大陸。馬英九率“大九學堂”20名臺灣青年到廣東、陜西、北京等地交流尋根,訪問大疆、騰訊、比亞迪等高科技公司,與中山大學、北京大學學生面對面交流,參加“甲辰(2024)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,參觀孫中山故居、黃埔軍校舊址、秦始皇兵馬俑、七七抗戰紀念館、故宮、長城,等等。此次祖國大陸行適逢清明節,馬英九希望通過文脈尋根之旅加強臺灣青年中國文化認同,交流參訪活動文化意味突出。
4月10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會見馬英九一行,成為馬英九訪問祖國大陸亮點和焦點。9年前,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會晤,當前民進黨執政臺灣背景下,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會見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,有著不一般的政治意涵。當前國際風云變幻,盡管兩岸在政治領域仍存分歧,但兩黨能夠在堅持“九二共識”原則基礎上,直接且坦誠溝通,展示祖國大陸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堅定信心。坦誠交流、務實合作的態度和做法,有助于緩解兩岸緊張局勢。
促兩岸對話謀和平發展
謀和平發展是馬英九赴陸主題。一年前,馬英九初次拜訪祖國大陸時在南京中山陵祭堂耳房題寫“和平奮斗振興中華”畫面歷歷在目。此次馬英九出發前,在臺北桃園機場發表談話時指出,再次訪問大陸,就是希望在當前兩岸情勢緊張時候,傳遞臺灣人民愛好和平、希望兩岸交流的心聲,此行既是和平之旅也是友誼之旅。馬英九表示,他現在沒有公職和黨職,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盡一己之力推動兩岸青年交流,推動兩岸民間減少敵意、累積善意?!叭ツ晡覀冏C明此方式可行,透過兩岸青年建立友誼,可以化解兩岸之間對立?!?/p>
4月1日,中共中央臺辦、國務院臺辦主任宋濤會見馬英九一行。宋濤首先轉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對馬英九的親切問候和良好祝愿,表示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,家和萬事興,一家人就應該常來往、多聯系,理應交流合作,融合發展來增進福祉。我們兩岸是中國人,是中國人就應當攜手打拼,共同承擔起振興民族的責任。馬英九表示,兩岸同胞血濃于水,同氣連枝,應在“九二共識”反對“臺獨”的政治基礎上,加強兩岸交流合作、推動兩岸關系向前發展。
習近平會晤馬英九,在講話中多次提及“家”,包括“兩岸同屬一個國家”“兩岸同胞都盼望家園和平安寧、家人和諧相處”“只要認同兩岸都是中國人、一家人,兩岸同胞完全可以坐下來,就家里人的事先接觸交流起來”“兩岸同胞從來都是一家人,應該常來常往,越走越近、越走越親”,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濃濃的家國情懷和同胞情誼,語重心長地釋放出兩岸同胞是一家人,是血濃于水骨肉兄弟的真摯情感,表達了“以人民為中心”“兩岸一家親”的根本立場和價值導向,與“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,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”一脈相承。兩岸同胞同根同源、同文同種,是骨肉天親、同枝相連,臺灣同胞是中國人民概念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,臺灣人是中國人,是“臺獨”分子無法抹殺的客觀歷史與事實。祖國大陸愿意與臺灣同胞分享祖國大陸發展機遇,逐步為臺灣同胞在祖國大陸學習、創業、就業、生活提供與祖國大陸同胞同等待遇,增進臺灣同胞福祉,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,促進心靈契合,從而實現以共同合作、共同發展促就兩岸人民心靈相通,以融合發展推進國家統一、民族復興。
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有四點啟示。一是兩岸交流必須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“九二共識”不動搖,這是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穩定、促進祖國統一重要基石;二是必須堅定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正確道路,這是符合兩岸同胞共同愿望、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以及時代發展進步潮流必然選擇;三是呼吁兩岸攜手共促國家統一、民族復興,應成為海峽兩岸同胞共同目標與歷史使命;四是向境外勢力發出信號,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,是兩岸人民自己可以坐下來解決的問題,臺灣問題屬于中國內政不容外部勢力干涉。
賡炎黃血脈承中華文化
清明節訪問祖國大陸,反映出馬英九對自己炎黃子孫身份的認同。從去年馬英九回到湖南舉行家祭,到今年清明節參加軒轅黃帝公祭,從家族的微觀層面上升到民族的宏觀層面,馬英九訪問祖國大陸從思鄉情懷的“尋根之旅”,到中華民族情懷的“認祖之旅”,不斷以行動促進兩岸血脈、文化、歷史與政治聯結,是對中華民族和中華兒女身份一種定位和認可。
作為炎黃子孫,兩岸一直將軒轅黃帝視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,黃帝陵祭禮象征著中華民族千年的文化傳承和對未來的期望。自漢代起,歷代都有祭祀黃帝的傳統。1912年,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就曾去橋山祭祀黃帝陵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每年清明節陜西都會舉行公祭黃帝活動。2008至2016年,馬英九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,6次在臺北主祭軒轅黃帝,以示“對中華傳統文化之重視”。此舉打破由臺灣內務部門負責人主持慣例,提升了島內“遙祭黃帝陵”的規格與影響力。馬英九參加“甲辰(2024)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”,一方面顯示對中華文化以及身為炎黃子孫的尊重認同;另一方面表明對臺灣當下赤裸裸的“去中國化”政治操弄堅決否定的態度。
中華傳統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和心靈歸屬,以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是兩岸交流融合應有之義,也是加強臺灣同胞民族認同、國家認同、文化認同必經之路。兩岸文化同根同源,馬英九率團訪問祖國大陸不僅是一次兩岸交流之旅,也是一次臺灣文脈尋根之旅,更是一次兩岸同胞心靈交流親情之旅。馬英九在廣東瞻仰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,參觀孫中山先生故居紀念館與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;在陜西參加“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”,并參觀秦兵馬俑博物館,赴馬援祠及馬援墓尋根;在北京參訪盧溝橋、抗戰紀念館、故宮博物院、長城等,所到之地都是中華歷史文化名勝,參訪活動都帶有鮮明中華文化印記,充分展現了以中華文化凝聚兩岸人心、以中華文化促兩岸和平交流目的。
參訪地都是歷史坐標,代表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,激勵中華兒女勇于奮斗、不斷開拓的創新精神。馬英九帶領青年學子在上一堂生動的中國史課程,通過追根溯源幫助臺灣青年找到更多兩岸交流的溝通點和記憶點。從小深受中華文化熏陶的馬英九有著深厚的民族情懷,在參訪活動中流露出傳承民族之魂、賡續炎黃血脈、振興中華之夢以及期盼兩岸和平的家國情懷。
據悉,中國國民黨郝龍斌、王金平、李乾龍計劃赴祖國大陸重要歷史文化場所交流訪問;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將率團參加海峽論壇和兩岸青年論壇;洪秀柱計劃參加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,顯示出國民黨推動兩岸關系發展的積極姿態。
攜青年學子創兩岸未來
青年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主要參與者,是兩岸關系健康發展的生力軍,是兩岸關系發展動力所在,成為影響兩岸關系未來走向關鍵力量。卸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后,馬英九目睹民進黨當局“去中國化”政策導致臺灣同胞中華情日益淡薄,為了促使臺灣青年一代傳承中華民族精神,并強化與祖國大陸青年之間的聯結,創建了“大九學堂”。“大九學堂”的“九”既是馬英九的“九”,也是“九二共識”的“九”,既顯示了馬英九的初衷,也包含了“九二共識”蘊含的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。馬英九基金會建立青年營,“鼓勵青年學子關心國家、社會,也關心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環保等議題,通過民間團體的角色,讓年輕人能夠從做中學、從學中做,到臺灣各地了解實際問題,共思可能的解決辦法,讓年輕人累積民族之愛,慢慢建立起對中華民族與社會應有的正確態度”。
推動兩岸青年對話交流是馬英九赴祖國大陸參訪重要內容。馬英九在中山大學和北京大學表示,兩岸同學因為語言相通、年齡相仿,交流起來是“渾然天成、欲罷不能”。2023年,馬英九參訪祖國大陸復旦大學等3所高校,隨后以馬英九基金會名義邀請北京大學等5所大學回訪臺灣,這樣的良性互動表達了兩岸各界推動青年交流的共同愿望。
4月3日,馬英九一行抵達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,參觀孫中山紀念館,在懷士堂與中山大學學生座談交流。馬英九表示,“未來兩岸青年交流還有很大發展空間,應給年輕人更多的認識機會”。馬英九強調,推動兩岸學生交流,是此行最重要的初衷,也是未來努力的目標。4月9日,馬英九一行訪問北京大學。馬英九強調:“推動兩岸學生交流,是此行最重要的初衷,也是我努力的目標。希望兩岸年輕人未來能夠延續興學圖強的精神,共同和平奮斗、振興中華?!?/p>
馬英九率青年團再度訪問祖國大陸,意義和內涵較去年更進一步。從家祭到公祭,從家族到民族,旨在喚起臺灣同胞的中華民族情懷,筑牢兩岸中華兒女同根同源的思想根基。參訪高新企業,讓更多臺灣青年了解祖國大陸科技和經濟發展水平,吸引更多臺灣青年赴祖國大陸發展,增強兩岸青年交流交往。此次訪問祖國大陸,既是馬英九反對民進黨當局“去中國化”“臺獨”行徑的一次宣示,又是當前兩岸關系惡化背景下的一次“破冰”。向兩岸民眾傳遞和平訊息,即兩岸可以坐下來面對面交流,在未來兩岸關系發展中,應該朝著堅持和平發展、推進交流合作、增進兩岸同胞福祉、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和方向前進,有助于累積兩岸善意,推動兩岸關系向好發展。(彭韜,華中師范大學臺港澳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、研究員)